[摘要]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康养旅游已然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以2010年至2024年88份康养旅游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LDA主题建模、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从“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3个维度探索政府对康养旅游政策注意力的配置差异与演进逻辑。结果表明:在政策主体上,中央政府在康养旅游政策制定中发挥核心主导作用,跨部门合作在政策提升期呈上升趋势,在政策稳定期有所减少;政策主题呈现“产业规划与概念明确—标准制定与扶贫开发—产业转型与集约发展"的演变特征;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过于依赖以建立行业标准为代表的强制型政策工具,缺乏对混合型与自愿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意愿以及决策上的自主性。未来政策需优化工具结构,考虑不同地域的独特性,以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沙漠旅游活动的强体验性,使沙漠旅游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0—2019年150起沙漠旅游安全事故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提取事故信息、辨识沙漠旅游安全事故类型和时空特征。进一步运用主题分析方法归纳事故致因的核心主题与交互模式。研究发现:事故类型以陷车、翻车、迷失方向、失联、突发疾病和财物丢失等6种为主。安全事故数量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具有“夏季高发,冬季低发”的显著季节性特征;空间分布上,新疆与内蒙古为事故高发聚集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等区域占事故总量的 80% 。事故成因由人员、设备与环境三因素交互作用驱动,环境因素为根本诱因,与人员因素和设备因素共同构成事故的必要条件。沙漠旅游事故归纳为“人-机-环"交互模式,并将人的“自身缺点”纳入致因体系,为安全管理提供新视角。建议从行前培训、装备标准、动态监测三方面协同防控,以降低事故风险。文章为沙漠旅游安全风险的分区分类管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5A级旅游景区作为高等级旅游资源,其经济价值转化机制是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选取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探讨5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对外开放度在其中的门槛作用。结果表明:5A级旅游景区能够促进省域入境旅游收入,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采用系统GMM模型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东部地区以及数字经济低水平地区,5A级旅游景区对省域入境旅游收入的贡献大于中西部地区和数字经济高水平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对外开放度在5A级旅游景区对省域入境旅游收入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研究揭示了旅游资源禀赋与制度环境协同影响入境旅游经济的内在机制,为优化景区分级体系、深化制度型开放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摘要]国内外对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的研究受到关注,但存在“边境”与“跨境”范围界定不清、差异不明、关系混淆的问题。文章采取系统性综述的方法,探讨了二者的概念差异,发现边境旅游以边境地区特定范围内的短时旅游活动为主,跨境旅游则是指在周边邻国腹地范围内开展的行程周期超过两日的旅游活动。文章分析了二者在旅游活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发现边境旅游表现为“弱空间、强边界"的线状特征,跨境旅游则表现为“强空间、弱边界"的面状特征。文章提出从边境旅游向跨境旅游发展的推动要素应包括旅游资源的跨境配置、旅游服务的信息共享以及边境管理的协同机制3个方面。文章认为,正确界定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的差异、结构与关系,有利于引导和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实践。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Administration,MTA)人才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智力支撑,对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MTA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专任教师及文旅企业管理者的深入访谈,分析了文旅产业数字化背景下MTA人才培养的意义与面临的困境,借鉴协同理论构建了以思政引领、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和实践驱动为核心的四维协同育人理念模型。研究发现,“思政 + 专业”的立体化育人生态,能够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十文旅”跨学科课程体系,能够破解突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潜能;“智能 + 场景”多模态创新平台,能够为MTA数字技能习得与评价提供保障;“高校 + 企业"协同化创新联盟,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校企协同培养。研究为提升MTA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对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论文写作,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字数出现膨胀现象,与期刊论文提倡字数约束与精炼表达的趋向背道而驰。研究基于教学实践及师生共同反思,探讨学生论文字数膨胀的成因及影响。研究发现,在学术能力有限、质量提升困难的情境下,学生论文评价侧重“工作量”,字数成为其中显要指标;由于缺乏明确字数上限约束,学生通过同辈参照和竞争明确字数目标,以保证论文通过乃至获评优秀。这表明学生论文写作质量评价出现了“质量 $$ 工作量 $$ 字数”的偏移。该偏移导致的“字数扩充”行为表现为3个方面:(1)遵循传统章节结构导致的内容重复论述;(2)各章节内容的过度堆砌;(3)给定信息的冗赘表达。伴随此过程的是批判性筛选、逻辑整合与精炼表达能力的缺失。由此导致多重负面效应:浪费学生精力并固化不良写作习惯;显著降低师生沟通效率与导师指导效能;阻碍学术成果向高质量期刊论文转化。研究建议参照高水平期刊论文质量评价标准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尤其以严格约束字数为基本规范。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本科层次教育面临专业认同度走低、学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人才培养及行业发展。文章选取16所本科院校的25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开展深度访谈,并结合25位知乎网络用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回答,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剖析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形成与塑造机制。研究表明: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基于专业身份对应的本体安全感,其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专业互动、比较的动态过程,形成后还需主体的基本信任来维持稳定。同时,制度、重要他者、群体认同会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专业认同,这些因素最终被个体吸收、重组加工,形成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专业认同。
3.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部分要求精简连贯,说明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中文摘要要求 200~300 字;为方便外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梗概,英文摘要要求 400~500 英文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