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高中是推动高中阶段实现职普融通与多样化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理论对21份综合高中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进行注意力配置时,对实施细则维度的配置程度较高,对教育体系与办学方向维度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且存在路径依赖。在使用政策工具时,地方政府更加偏好使用权威型政策工具,使用其他类型的工具较少,同时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性与地区扩散效应。实践层面,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厘清政策内容的问题并纠正注意力配置偏差,重构政策工具布局。在后续推进综合高中试点过程中,需要明晰综合高中的内涵属性,调整注意力配置内容导向,加强激励与学习型工具应用,稳步推动综合高中建设朝着内涵化、系统化和在地化方向发展。
[摘要]乡村技能权威人才是高技能人才延伸至乡村社会的典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关键群体。基于权威理论与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乡村技能权威人才具有“国家战略一经济社会一产业发展一个人能力”四个层面的内涵,并通过个体权威构建实现对乡村发展的赋能,具体体现为乡村技能权威人才在与技能主体、生产力要素以及社圈关系的协作式互动中完成自我权威的建构与传递,进而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呈现乡土技能传承者、乡村经济带动者以及乡村协同治理者的多元“角色价值集”。这一价值集合图景在乡村社会快速流动和创造效能的关键机制中被解构为溢出效应、海潮效应以及圈层集聚效应的共生式发展。未来应从实施精准培育专项工程、构建“三维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育训评”一体化模式与搭建全职业周期赋能平台等方面发力,以激发乡村技能权威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
[摘要]当前,高职教研体系改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高职教研制度缺位引起合法性危机,组织困境衍生功能性弱化,协同机制僵化导致协同性不足,信息建设滞后造成数字化区隔。在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教研需以制度创新、理论自主与实践转化为抓手,通过优化制度加强管理,确定高职教研的合法性地位;以评价激励与能力培训激发教研的内生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改进教育协同机制;推进院校数字应用,重塑高职教研数字生态。
[摘要]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微观层面可以精准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中观层面驱动教师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宏观层面优化资源共享与协同机制。当前高职院校资源建设存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系统性不足、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结构性失衡、师资队伍数字化胜任力不足、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不均衡等问题。对此,需构建“三维价值一四位一体”推进框架,建设系统、多元的资源体系,打造智能化交互性平台,培育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建立协同共享生态,以期最终建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摘要]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健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载体。元治理理论对于分析和指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建设治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基于元治理视角,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持续建设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多种治理模式衔接存在多重冲突,产生了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及网络治理的失灵问题。选取省域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及平衡功能,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加强治理保障是促成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建设治理的有效路径。
[摘要]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存在技术本位与精神培育失衡、全链条培养体系衔接不畅等问题。从构建“价值引领与铸魂育人”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机理分析,进而提出政府统筹、院校主导、行业组织支持、企业参与的培养路径。
[摘要]在国家实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奋进新时代、谱写新征程的路上,高职院校要明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结构,厘清工匠精神结构体系下“匠技”“匠心”“匠德”“匠魂”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传承之于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强国建设进程中人才培养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清楚认识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传承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进而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策略。
[摘要]实习作为衔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核心纽带,承载着知识转化、能力锤炼与职业精神塑造的多重使命。然而,当前实习评价体系面临主体失衡、标准滞后、结果悬置与权益失守等结构性困境,导致其育人价值难以有效释放。基于能力本位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四维一体"改革框架:通过主体激活强化企业深度参与,标准赋能构建分层动态指标体系与可信评价机制,通道贯通实现评价结果在升学就业中的实质性应用,权益托底完善法治保障与高效监管体系,从而推动实习评价从“形式合规”向“价值创造”跃迁,重塑其服务学生能力真实生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育人本质。
[摘要]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包括提升培养层次和规格,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强化市场需求多样化人才,提升培养质量和扩大服务面向。在系统梳理教师教育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面向职业教育“一体两翼、五重点”工作任务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提出了完善提升现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五个方面的策略。
[摘要]在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提升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职教教师团队建设仍面临产业需求脱节、队伍结构性缺陷、运行机制僵化、资源保障不足及政策协同欠缺等多重困境,严重制约其服务产业升级与教育现代化的能力。为此,应通过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强化资源支撑体系、完善政策协同体系等路径,系统增强团队创新能力与协作效能,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青年教师群体是我国教师事业的生力军,其师德师风素养已成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的底层支撑。基于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基础、院校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系统塑造、社会维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结构性制约,并据此提出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提升建议。
[摘要]为应对脱欧挑战、增强国际影响力等,英国统筹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职业教育机构与世界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教职员的国际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国际流动、保障境内外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英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呈现出价值取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政策制定借助全政府路径、政策重点在于发展跨境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依托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等特点。我国可通过多部门协同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优化境外职业教育办学策略、构建境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举措,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中国特色学徒制是由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内容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波兰学徒制制度建设及落实颇具成效,基于扎根理论对波兰学徒制的12份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编码后发现,其构建的学徒制制度内容框架,与已有研究的制度内容框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波兰学徒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确定“四方”参与者的职责、将培训路径标准化、系统规范学徒资格认证、充分保障学徒权益。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可以理性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四方协同的治理格局,规范学徒培训标准,完善资格认证体系和健全学徒权益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