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磁学”和“固体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课程,具有内容庞杂、系统性强和知识辐射性广等特点,且学习难度较大。这两门课程内容相关性强,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这两门课程常被分开授课,且开课的间隔时间也长,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顾此失彼,不容易建立知识联系以及深层次的知识融合与贯通,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这是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教育的巨大挑战。通过对物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提出
[摘 要] 现代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抓手。实验课程是生态学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基于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培养高质量且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生态学实验课程基层教学组织,通过集体备课强化思政教
[摘 要] 新工科发展是我国为适应全球科技革新与产业升级趋势而采取的关键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推动工程教育创新、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方式。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介绍了“给排水工程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及思政特点,并提出了“目标+制度+平台”三环节环环紧扣的建设思路,从挖掘思政元素、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维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加强实践路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素质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的,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高低既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摘 要] 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资源,分配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成效。以某高校的18个优势学科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主导因素并确定学科效益的关键特征,结合灰色关联度排位分析法深入剖析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科研经费、专任教师总数、博士学历教师数量、教师发表论文情况(SCI、EI、SSCI论文数
[摘 要] 在高等教育数智化变革进程中,教学督导专家亟须实现从经验导向型监督者向数据驱动型发展者的职能转变。基于文献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既有督导模式在职能界定、专业素养及工作方式等方面难以适应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发展需求。为此,提出了包含“数据协同者—教学分析师—系统优化者”的多维角色转型。研究表明,实现这一转型需要克服技术应用瓶颈、制度路径依赖及数据伦理等挑战,并提出了包含“数智能力培养—信息共
[摘 要] 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吉林省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可以丰富吉林省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提高当代青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开辟红色文化新的发展路径,拓宽红色文化的产业范围。通过解读“互联网+”、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概念,分析“互联网+”与吉林省红色文化传播的关系,对吉林省六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各行各业相关内容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分析吉林省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播的现状、问题,提出“互联网+”
[摘 要] 随着全球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深入发展,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和有组织科研的兴起为艺术院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系统梳理了新文科的理念目标、有组织科研的内涵意义及两者的逻辑关联,结合艺术院校有组织科研的现状,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短板,进而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创新路径。艺术院校应积极响应新文科的时代要求,通过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整合优化
[摘 要]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钢琴创编教学实践可以促进社会文艺发展,使学生对社会文艺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深挖钢琴创编作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钢琴创编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将带给学生全新的意境体验。将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音乐因素有机融合,可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同。分析研究了钢琴创编教学实践对社会文艺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社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正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新形态教材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推动着职业院校教材从传统形态向新形态转变。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收集查阅市面上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分析了教材建设的现状
[摘 要] 深挖“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真问题,提出了“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学生难以区分与理解概念、难以激发深度学习力等问题,阐述了课程教学创新理念,即“线上+线下+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和“两主体+三阶段+多环节”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方法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表明,“线上+线下+实践”的“三
[摘 要] 我国需要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人才培养,集中力量开展国家急需的科技攻关和前沿技术创新,助力我国打造领先世界的未来高科技产业高地。精密测量理论与技术是实现高科技的基础和关键,正如门捷列夫所说,“科学始于测量,没有测量,便没有精密的科学”。“精密测量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正是从这一国家需求出发,将勇立潮头科技报国的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构建典型案例库实践探索和效果
[摘 要] “沸腾传热与汽液两相流”是在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学基础上形成的学科分支,是能源动力及核工程学科方向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知识在能源、航天、石化等许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此种具有工程应用特征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重点阐明各教学模块的主要特点及相互关联,充分挖掘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案例,完成对教学资源库的多维拓展,优化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
[摘 要]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改革和创新。以宁夏大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引进成都泰盟8台“BL-4221”实验操作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加强素质教育建设等措施,对实验教学体系加以改革研究。旨在探索符合本科院校的一种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摘 要] “环境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消防专业知识融入不足、思政与基础知识呈现“两张皮”的现象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消防与环境知识融会贯通、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典型案例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内容,每一章节基础知识融入与消防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交叉掌握环境工程的知识,明确在消防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关键章节中强化思政元
[摘 要] “药物化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应秉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同时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必然选择。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须深刻理解并践行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引导能力;积极探索并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摘 要] 情境教学法是破解“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能力目标难达成、教学资源不新鲜不真实、课堂氛围难激活、课程思政缺乏隐性等现实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剖析了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针对前期策划、采购管理、施工管理等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了BIM模型再现、流程动态展示、角色沉浸体验等典型适用情境。实践表明,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研究和服务社会相匹配的情境化课堂,形成了一
[摘 要] 课程考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如同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一方面能够对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规范,确保教学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它关乎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专业课考核改革是落实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深入且详细地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如何进行专业课考核改
[摘 要] 在智慧体育的背景下,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尖端科技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深入应用,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升级。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同样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的挑战,在建设智慧体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体育设施和资源的智能化调配与管理,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智慧体育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契机,并结合当前教学工作实
[摘 要] 以“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课程为对象,结合我国船舶动力装置及其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之路,以及我国船舶动力人的探索、传承、创新历程,构建了“启智—精技—立德”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用“学、引、感、悟”的渐进式教学路线,授课教师以传承者、亲历者和情感引导者的身份,系统讲述我国船舶动力人的奋斗历程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激励其争做
[摘 要]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变革,新技术、新工具的产业应用日益广泛,室内设计专业面临着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AIGC设计实践教学方面。室内设计教育如何有效地与AIGC等前沿技术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当前专业建设中亟待探讨的课题。通过深入剖析AIGC室内设计实践教学的迫切需求,探讨AI工具对传统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变革,进一步探究
[摘 要] 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为背景,探讨了网络教学对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教学对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分析了大气科学专业网络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素,包括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大气科学专业网络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总结了网络教学对大气科
[摘 要] 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阶段最为关键的培养环节,也是教学指导的难点之一。尽管多数高校开设了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进行方法技巧的讲授,但课程知识要点与学生实践应用间仍存在断层问题。基于此背景,引入卡片盒笔记法的方法经验,面向信息时代的特点,提出并探讨一种完善文献阅读与写作应用间过渡环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通过“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提炼、知识表达”四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够系统衔接文
[摘 要] 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视野、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须加强实践教学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植物生理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促使学生掌握领域内先进技术,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重点阐述了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摘 要] 针对数字经济时代对统计人才的紧迫需求,基于 OBE 理念“以终为始”原则,反向拆解行业胜任力,构建“统计思维—方法—工具—案例”四元模块与“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评价矩阵。通过翻转课堂、项目驱动与学习分析,形成“目标锚定—内容重构—策略创新—评价闭环”全过程教学模式,并提出“需求驱动—能力分层—持续改进”的理论框架。两轮实践显示,学生在数据采集、编程建模、沟通表达等维度能力显著提升,低
[摘 要]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文明传承的结果,记录着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文化演化变革的印记,可以成为独特和鲜活的教学资源。山西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基于对图案教学中融入山西地域文化必要性的分析,从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以课题设计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等三方面构建融入山西地域文化元素的图案课程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山西彩陶图案再设计的教学实
[摘 要] 为了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现状并探讨相关的改善策略,为“动物外科手术”等课程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对267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发放问卷,进行合作能力自我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合作能力自我认同度相对而言处于低至中等水平;父母婚姻为原配偶,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是个人能力相对较高(p<0.05);医学生自身的个人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p<0.01)。由此可知
[摘 要] 旨在探讨将声乐技术与体育中的核心肌能训练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为高校声乐课堂的技术训练开辟新的途径。通过分析核心肌能训练在增强核心稳定性、提高气息控制和优化声音中的作用,采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稳定性与表现力。同时,这一训练方式不仅为声乐教学提供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支持,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创新结合将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声乐教育注入全新活力。相信这一新的
[摘 要] 建设教育强国,夯实基础教育是基点,深耕师范教育是源头。地方师范院校面临教育类教师不足、教师日常工作负担重等问题,师范生技能培养被弱化。本训练模式探索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以及竞赛指导、脱贫攻坚等思想和方式,发挥党员作用建立训练“责任田”,开展周期内单一课题反复训练,以发展性评价理念,对周期训练成果进行前后评价。结果发现,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确定教学
[摘 要]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程序设计能力已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教授学生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编程实操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局限,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有效的编程评判系统和难易度设计,以及学生编程兴趣的逐渐丧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大型在线实践平台(MOOP)
[摘 要] 数学学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从数学历史、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能够有效推进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从数学历史文化视域出发,探讨数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充分挖掘数学历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潜在影响和贡献,以及在数学课程当中的实际应用,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结合数学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制定思政教育的具体
[摘 要] 在农科专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MOOC+学习通”双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利用线上MOOC和学习通及线下课堂授课,通过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在课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在课后巩固学习成果和评估反馈,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在考核方式中提高混合式教学过程考核的比重至占
[摘 要] 旨在探讨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眼科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应用。随着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传统眼科教学面临临床实践资源不足、个性化学习支持缺乏、教学效果评估单一等一系列挑战。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眼科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实施路径、智能评估反馈机制,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关键环节,为医学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范例,对培养适应未来医疗需求的高素质眼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 要]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信息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吸收内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探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适合引入案例教学法。根据在人体寄生虫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对案例库的构建及应用进行总结,并通
[摘 要] 提出了一个基于公众参与谱系的五级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参与过程,针对商业伦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制订解决方案。这一教学概念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环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学习工具,使他们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参与具体的实施过程。结果显示,此教学概念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课后评估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后,发现学生需要增强
[摘 要] “医用传感器”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此,对“医用传感器”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与实践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提出具体的思政建设措施。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摘 要] 智能建造专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转型升级而设置的新工科专业,涵盖建设工程的设计、生产和施工三个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智能建造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其融合了先进的技术与工程管理理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BIM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数据集成,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为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从教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学生思想塑造与能力培养意义重大,但当前教学面临内容与需求适配不足、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理论与实践融合受阻等困境。问题链教学由核心问题、子问题和问题情境构成,具有系统性、启发性、探究性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该课程,可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辩证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须优化教学设计,如深度挖掘教材构建逻辑严密的问题链、借助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问题情
[摘 要]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科技创新产业化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DQP教学理念,融通专创教学内容,改良“教”与“学”过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多维参与评价、量化“双创”教育学习成果,促进师生正向、积极参与“双创”教育,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技能。以项目化推进“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项目产出即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是教师教学的成效,
[摘 要]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生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产学研合作背景,深入剖析培养文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为文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和方向,培养具有
[摘 要] 在产业技术快速迭代与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联合培养模式中,企业作为关键合作主体,对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企业视角出发,总结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导师双重指导及项目式(定向)培养等模式特点,深入剖析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聚焦企业资源投入、导师素质及企校协同程度等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典型校企合作培养案例,提出提升研究生培
[摘 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学生美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人才的优秀品格、提高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是培养合格新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旨在将美育融入海洋科学专业课程学习中,贯穿课程导入、课程学习、实践锻炼等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的美育发展,实现从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发
[摘 要]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引导大学生主动进入图书馆,这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开展辅导员工作等具有积极意义。探讨数字时代大学生进图书馆面临的行为与价值层面问题,分析学生主体性因素、教育管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指出辅导员助力大学生进图书馆须提升自身素养,树立读书榜样;指导学生树立正确读书观,培养读书习惯与方法;运用信息平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书香校园。以推动
[摘 要] 为探索普惠托育“医育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困境,选取南通地区托育师246名,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年龄呈现年轻化特点,学历主要为大专,专业以学前教育为主,其次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他们对“医育结合”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根据现状,结合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发现当下普惠托育“医育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五大困境,并从健全各项标准法规、建立行业准
[摘 要]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职业教育“新双高”要求,剖析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机遇,构建了高职早教师范生人才培养“五金”新平台:“金课”重构,搭建能力进阶课程体系;“金师”引领,打造“双导师制”师资队伍;“金基地”赋能,夯实学徒制实践平台;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成长长效机制,实现“金学生”与“金服务”。以此回应我国“铸魂强师”的战略需求,筑就高职早教师范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新路径,以期为提升我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由新兴科技、创新方法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所驱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知识和信息的应用,以及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为了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局限,基于赋能理论提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期望能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