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厘清坚守文化主体性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辩证关系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就理论根基而言,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二者的协调统一超越文明间的冲突对立,是以文明实践为核心的文明发展理论、主张文明共存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走向现代的中华文明理论的内在要求。就逻辑维度而言,坚守文化主体性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在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具体地展开为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与根本原则、后者是前者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渠道。就实践路径而言,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相互促进,应当在贯通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在保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合理张力中以及在结合自觉意识与自主实践的进程中走向深化。
摘要:出版工作既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传扬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出版工作,对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重要论述既继承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精髓,又吸收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出版工作持续探索的历史经验,直面“两个大局”背景下出版工作的实践要求,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党管出版是其坚定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鲜明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其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是其传播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重要论述既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又深化了党对出版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在守正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制度治党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走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制度治党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具体来讲:坚持把制度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坚持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制度治党之基,坚持把抓好党内法规制度落实作为制度治党的关键,坚持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化作为制度治党的重点,坚持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制度治党的价值引领。
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青年工作,从战略高度把握青年工作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审视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其蕴含着鲜明的现实底色、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引导青年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致力于锤炼青年政治坚定性、强化青年主体自觉性、增强青年思想辨别力,以系统思维构建青年工作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以现代化强国建设引领青年综合素质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青年精神品格,在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是主流意识形态同图像展开意义交融的视觉表意实践,有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广度、温度、深度与效度,同时也潜藏叙事碎片化肢解叙事结构、泛娱乐化遮蔽叙事主题、去中心化扰乱叙事秩序以及圈群化稀释叙事权威等风险。为此,应当从图像资源开发整合、叙事者编码技能提升、受述者图像素养培育、法规监管强化等方面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效能。
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更深层次探索,它既是对既有改革成果的传承发展,更是对改革深度的突破跃升。从唯物史观视角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科学性锚定方向、人民性标注价值、系统性统筹布局的三维特质,既表现出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改革事业中“活”起来的现实运用,也体现了中国改革事业进一步“动”起来的理论张力。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性,对明晰改革逻辑与实践路径、突破深层制约、领航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青年场位”,深刻体现了青年群体在人民民主建构、发展、实践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在革命中建构的人民民主,肇始于中国青年的集体觉醒,在一定历史条件构成的宏观语境中完成了青年的整体“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全面展开,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民主显现出一种全过程的运行模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中,青年发挥“在场”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在“出场”与“在场”的双重逻辑下,关注青年个体的自主发展、强化青年主体的民主培育、增强国家治理的青年参与,能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突显青年优势、发挥青年力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凝练,具有方向性、凝聚性与时代性。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具有隐蔽性、扩散性与动态性特征,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严重挑战。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识别及其治理,面临技术与价值目标协同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结构性矛盾、治理制度供给滞后、社会共治效能薄弱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资本逻辑驱动下的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技术特性与价值治理规律适配性不足、科层治理模式与技术迭代速度不同步、多元治理主体责任与能力失衡等。因此,需通过搭建“价值一技术”双目标融合治理框架、创建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耦合模型、打造适应性治理制度创新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体等路径,实现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的动态平衡。
摘要:青年“预制朋友圈”作为虚拟社交时代青年理想化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图景表现为自我呈现下的身份建构、社交需求下的仪式展演以及信息泛滥下的过度连接。从心理映射、关系调适以及媒介驱动层面进行透视,其是理想自我的精致化追求、社交焦虑的印象化管理以及行为模式的同质化嵌入相互耦合的结果。为此,要从身份认同、“零糖社交”以及数字规制层面出发,引导青年以自洽内求维系情绪价值、以适度亲密平衡互动场域、以技术祛魅优化媒介环境,在帮助青年理性应对社交挑战的过程中,促进青年健康、积极社交行为的养成。
摘要:“玩梗”作为表征青年情绪价值话语输出的“亚文化景观”,是感性语言符号集合中影响青年价值观的表征对象和价值导向的“中介变量”。“玩梗”现象的盛行是青年于算法场域内语言符号表意、“群际”交互认同、话语权力驯化与博取“眼球经济”等多重因素综合驱动的产物。适度“网络玩梗”可为青年紧跟时代潮流、激发创造活力、纾解负面情绪、消弭社交间隙提供集体生产式快感,但算法“算计”的“无孔不入”与“黑话烂梗”的泥沙俱下却衍生出“信息茧房”区隔群体联结、去中心化消解意识形态、表达失语拆解话语意涵、“玩梗”成瘾激化群体狂欢等现实症候。为此,应辩证看待“玩梗”现象,从媒介素养、主流价值、多元协同等维度合力矫治算法与“梗”的联袂,引领青年价值理性本真复归。
摘要:干部容错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制度设计,不仅是纠正“为官不为”倾向的重要途径,还是纠治“问责泛化”现象的必要手段和鼓励干部改革创新的关键制度安排。当前,干部容错机制的现实运行仍面临规范支撑力度不足、制度存在“部分空转”现象、配套机制有待完善等实践困境。必须从强化规范支撑、深化标准建设、建立事前容错备案机制、完善容错配套机制等方面着力,推进干部容错机制高效运行,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提供切实制度保障。
摘要:马克思对“人民”这一概念的考察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沿用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人民概念反对黑格尔的国家一人民观,由此表达自身的人民立场与政治诉求。但政治话语中的“人民”及其主体性只是抽象的价值符号,在深入考察“人民”的具体内容后,马克思意识到由于物质生产的现实因素,人民在阶级社会必然地分化为阶级。而阶级社会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与阶级的消灭,人民又复归为一个真正的整体,成为包含着特殊性的统一。
摘要:从自由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福山将身份政治视为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主要推动因素。在他看来,身份政治对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特殊性身份的追求,造成了普遍性的国家认同的瓦解以及西方社会的撕裂,并促成了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因此,福山提出了“信念式的国家认同”概念,主张通过强化普遍主义的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避免西方社会的撕裂、拯救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但福山所提出的“信念式的国家认同”,本质上是“白人至上主义”更隐蔽的表现形式,它并不能解决当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所面临的危机,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西方社会的撕裂。
摘要:当前,全球化治理面临规则重构中新旧规则体系的结构性冲突、主体重构中治理权力再分配的制度性僵局、功能重构时全球公共产品的系统性短缺、利益重构下全球化红利分配的阶层性分化等现实困境。从深层原因来看,霸权国“制度性霸权”路径依赖、传统治理机制“制度性锁定”、治理工具“地缘政治化”扭曲、全球化治理“分配规则异化”是其主因。为此,需建立“双层嵌套”弹性规则体系,构建“三维联动”多元治理架构,创设“问题导向”专项治理机制,打造“共生共享”全球化红利分配机制,这一过程可推动全球化治理从“权力逻辑”“零和博弈”的霸权秩序到“规则逻辑”“正和共生”的共生体系范式革命。
摘要:商品社会的本质结构决定了劳动二重性在认识论中的核心位置。基于古典经济学范畴可以发现:具体劳动本质上是主体性自由意志在物化体系中的现实展开,它以维护个体生存的前设条件为逻辑起点,驱动劳动主体对使用价值的探寻;抽象劳动借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标准,表现为劳动在量化规训下形成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具体物质存在与交换价值的抽象形式规定演化为撕裂社会关系的实践暴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出责任逻辑的二律背反—个体责任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的被动性之间的尖锐冲突。更深层次讲,商品形式的结构性矛盾使物质劳动过程中凝结的价值实体与抽象的社会关系始终充满张力,不仅引发了个体责任伦理与社会正义诉求之间的冲突,更暴露出资本逻辑将人的类本质异化、降格为物的存在形态。劳动的物质性与社会性不仅为分析个体责任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深刻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客体责任倒置的认识论根源:资本逻辑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对立转化为劳资关系的现实对抗。
摘要:“大思政课”是习近平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重大理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域协同实现全面育人、培育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上具有独特价值,实现了教育场域的时空重构、育人主体的协同创新、课程内容的生态整合、教学范式的智能进化等创新发展。要通过社会育人“大课堂”的拓扑式建构、智慧资源“大平台”的生态化运营、素质优良“大师资”的协同化培育、协调联动“大格局”的战略性布局、特色高校“大载体”的创新性开发等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更催生了其叙事形态的快速迭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出场,提升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应了培养数字化新生代的现实诉求,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崭新图景。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技术迷思致使价值弱化、资本裹挟导致认同销蚀、算法越位衍生权威消解等问题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面临一定的“叙事危机”。面对叙事转向的“危”与“机”,要坚定价值立场,引导数字叙事发展方向;善用数字技术,打造优质数字叙事样本;坚持人本导向,凸显数字叙事核心指向;健全治理机制,建构数字叙事良好生态,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深度耦合和优化升级。
摘要: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政育人效能是新时代思政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制度优势在思政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与保障功能,而思政育人效能则体现为通过制度实施实现育人目标的实际成效。二者在目标逻辑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在结构逻辑上形成协同联动,在过程逻辑上实现动态耦合,在价值逻辑上达成浸润互构。当前,在制度优势转化层面仍存在执行层级性梗阻、理论传导实效性短板等现实障碍,其根源主要在于科层化治理、话语转化机制滞后等因素。为此,需构建制度执行闭环传导机制、创新理论传导时代化转化机制、健全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制度、重构评价体系价值引领制度,推动制度优势从潜在势能转化为现实育人效能,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制度动能。